最新股票配资平台_股票杠杆平台推荐_正规的配资公司

“我们爱动物园”,爱的是什么?

发布日期:2024-02-18 07:14    点击次数:148

2018年4月,贵阳,游客在大熊猫馆内观看大熊猫“海浜”。视觉中国/图

有朋友向我展示他在一个城市动物园拍摄的鸟类照片,这些“模特”既有动物园中“有编制”的“常住居民”,也有“无编制”的野生鸟类。一些优秀的动物园也为“骗吃骗喝”的野生动物提供了庇护,这是动物园融入城市生态环境的方式。

从传统动物园到现代化动物园,隔着一段“阶梯”。这个阶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自然的美好,更能够审视自己的行为。而每一个“台阶”都是进步:改进笼舍、提高动物福利、禁止动物表演……

文 | 猬冑

责任编辑 | 汪韬

nfzmgreen@126.com

似乎从长大了的那一刻起,动物园就被我们精心收纳到记忆里,只有在社交平台看到动物们呆萌的大眼睛时,才被激活唤醒。

2024年初,“昆明动物园猴猫共处”引发热议,话题之外,有不少声音认为,“动物园有原罪”“如果爱动物请关闭动物园”。理由是动物在自然界生活得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而动物园使它们身陷囹圄。

承载了几代昆明人童年记忆的动物园、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盛”花之地,大概怎么也想不到,以这样的方式再一次出名。

其实,公众对于动物园的争议一直存在。有人羡慕动物们在园中的惬意生活,有人则为动物糟糕的处境感到遗憾。热度满满的话题背后,作为一名野生动物保护科研人员,我的许多朋友都大方地晒出了自己“动物园爱好者”的身份,老友们甚至在“逛动物园”上找到了新的共同话题。

“我们爱动物园”,爱的是什么呢?

01

在动物园与大自然建立联系

动物园藏满了童年的幸福片段。一家人带着满满一包平时只能限量供应的零食饮料,排队购买门票。小贩攥着一大束卡通动物式样的气球,小男孩骑在老爸的脖子上,高声叫嚷着“大象鼻子长,爱撒谎”,妈妈张罗着找角度,一家人留下了欢乐合影。

在这一小段时光中,动物园像是拥有某种魔法,将我们从高大建筑、炫目灯光中解救出来,纠缠在身边的电线与各式各样的金属碰撞声消失了,类似于祖辈在庭院、田地和荒野中与生物接触的方式,我们在动物园与大自然建立联系。

在动物园中徜徉,不必承受野外环境的艰苦,享受着现代生活各种便捷,还能够通过“声、光、电”等新奇技术的辅助,系统、科学地了解杂志封面和纪录片中的神奇动物。

的确,动物园承担了荒野和城市的过渡作用。

随着城市建设扩张,人与野生动物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交集。有朋友向我展示他在一个城市动物园拍摄的鸟类照片,这些“模特”既有动物园中“有编制”的“常住居民”,也有“无编制”的野生鸟类。一些优秀的动物园也为“骗吃骗喝”的野生动物提供了庇护,这是动物园融入城市生态环境的方式。

动物园已有两百年历史,仍不被社会价值观所淘汰,重要原因之一是它依然承担着环境保护和自然教育的责任。

动物园生物学之父海尼·黑迪格尔(Heini Hediger)将动物园的四项社会职能归纳为:物种保护、科学研究、保护教育和休闲娱乐。

我们爱动物园是因为感受到了休闲娱乐和教育的职能,物种保护和科研的作用则不常为公众感知。

甚至有人提出,动物园是濒临灭绝物种的最后阵地,它的建设是为了弥补人类早期探索世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损害。“在人为环境中繁殖动物,随后作为配合恢复计划的一部分将其放归自然”,被列入缓解濒危物种的重要方法。

也有动物园确实做到了。世界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WAZA)在 2015年发布的保护策略中提到:在《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记录的64种濒危脊椎动物中,动物园和水族馆的保护繁殖为索哥罗鸠(Zenaida graysoni)和剃刀嘴凤冠雉(Mitu mitu)等16个物种的种群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动物园的繁荣发展与公众意识的觉醒,走进动物园的主要动力不只是休闲娱乐,还有观察动物们自然状态下的行为,与动物产生情感上的链接从而催生出保护环境的情感。在这过程中,游客如果对某些动物的行为印象深刻,愿意进一步了解,就再好不过了。

正如一位动物饲养员对媒体介绍的那样:“物种保护是动物园的核心目标,但动物园的核心实践是保持积极的动物福利”。在动物园里,不再是动物取悦人类,还需要表达出对生命的尊重。

回溯动物园的起源,尊重生命的观点就已经存在。甚至有观点认为,近现代第一个开放式动物园的建立,是新旧价值观交替的结果,代表着进步与发展。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唤醒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精神,贵族的特权地位被废除,社会上层建筑经历了剧变,新的政治制度为中产阶级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公众对皇室贵族与平民百姓的巨大差异强烈不满,动物学的相关研究也顺势从科学早期发展中主要研究对象是已死去动物的尸体、骨骼、标本或皮张转为观察活生生的动物,研究它们的行为。越来越多关于动物及其生态的动物行为研究,使人们开始提出动物园应该具有更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37年之后,伦敦动物学会(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ZSL)的斯坦福·莱佛士爵士(Sir Thomas Stamford Raffles)建立了第一个开放式动物园——ZSL伦敦动物园。在满足食物需求之外,被捕获的野生动物被圈养起来展示。

1880年,ZSL伦敦动物园。视觉中国/图

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思想的进步,动物们逐渐走出了极少部分人才可以欣赏的牢笼,突破了只有研究人员才可以涉足的限定,成为如今的“zoo”——最初伦敦动物园的英文名为Zoological Gardens ,后简称为Zoological ,到了1840年以后缩略为“zoo”。那时,电灯、电话都还没有发明,地球自转也还没有被证明。

02

100个兽笼只需游览30分钟?

1906年,这场“动物园之风”刮到中国,沿袭了欧洲动物园的发展途径。起初,清政府官员端方从德国购买狮、虎、象等动物,在北京郊区的乐善园遗址上兴建“万牲园”,供慈禧、光绪、后妃和王公大臣游玩。

1908年,园区成为中国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动物园。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局部恢复后的动物园以“西郊公园”名义开放。1955年正式更名为如今北京西直门外大街137号的“北京动物园”。

两百多年来,动物园在不同地区反复经历这一过程:从贵族独占变为大众喜闻乐见。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中国内地共有超过200家动物园。其中不仅有我们熟知的国营、省市属和大型民营动物园,还有一些专门针对某种动物或者特定主题的小型动物园或野生动物园。

当逛动物园成了普通人心目中的“正经事”,不但缓解了动物园沉重的财政压力,也使管理者意识到了动物园的大众娱乐功能。

于是,“物种收集争霸赛”开始了,城市动物园的考验也随之而来。

动物饲养需要巨大的场地和高额的经费支出。与此同时,游客们认知开始提高,逐渐认识到狭小笼舍中的动物不可能充分展现自然行为,于是开始指责动物园。

两个考验又互为矛盾:一些动物园里的儿童乐园、马戏表演、小吃集市规模不断扩大,动物展示区域一成不变甚至逐渐缩小。

2023年12月9日,昆明,圆通山动物园猴山。视觉中国/图

如何判断陌生城市的动物园值不值得参观?有朋友向我分享经验:询问游览时间。如果100个兽笼只需要游览30分钟,那么千万别去浪费时间,因为你大概率看到的是被锁在笼子里的虎、豹,它们不再奔跑捕食,只是懒洋洋地卧着或机械地来回走动。

这使我开始认真回溯自己参观优秀动物园的那些经历,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场馆设计,环境丰荣,动物的社群管理以及关于物种保育的许多“润物细无声”的小游戏。这些细节都源于对动物生活史和习性的足够了解。而当我踏进这些动物园大门的那一刻开始,时间的流逝悄无声息,我压根不知道自己待了多久。

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有的动物园依旧在延续这样的展出方式——在地上挖一个坑,然后游客从边缘俯视着动物,一些游客甚至可以向下抛撒食物投喂动物。这实在无法让人对身处坑中的动物产生爱意,甚至大部分时间心中所涌现的情感都是怜悯甚至讨厌。

03

理想中的动物园

回到到底要不要动物园的讨论,有的人认为“动物园有原罪”,需要关闭。这种对圈养动物的同情和愧疚源于想象——认为野生动物在野外享有无限的自由。

实际上,野生动物身处野外时,除了自由自在,还有来自天敌、获取食物和寻找配偶的重重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动物们会利用所处环境、气候季节、活动时间等,趋利避害地为自己建造一个“舒适圈”——领地。它们终生也都受制于这个“舒适圈”,如果离开了领地,它们所面临的问题将会是“死或生”的考验。

动物园也可以为动物提供这样的“舒适圈”,所以有的动物在“越狱”之后,还会回到动物园。例如,2023年8月,一只5岁的小熊猫从太阳河景区熊猫山展示区出逃,当大家认为它的行踪飘忽不定,难以寻回的时候,它却自己回到了展示区中。

理想中的动物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1960年代,前纽约动物学会会长威廉姆·G·康韦(William G. Conway)写的文章《如何展示一只牛蛙》被誉为动物园圣经:从动物园展示动物的角度来说,一只牛蛙和一只虎同样重要,都应该“引人入胜”。

这篇文章为评价现代动物园的“优劣”提供了许多思考。

作为普通游客,我们也能从最直观的感受去寻找答案。

看,无论是以雨林、沙漠、稀树草原等生态主题沉浸式的观察,抑或是一些历史悠久的动物园按照猴山、狮虎、水禽湖鸟类等分类单元进行展览的排布,我们都希望动物园可以以尊重野生动物和大自然的方式介绍动物。

2022年7月7日,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8个月大的考拉宝宝亮相。视觉中国/图

因为对于动物园而言,有两个问题简单又重要。一是解决好动物在饲养环境下的生活问题,二是解决人与动物之间的问题——通过科学的教育和展示,帮助大众对动物产生正确的认知,并促进人们对动物和生态环境的尊重与保护。

例如美国动物园与水族馆协会(AZA)的立场是,动物在被介绍时应坚持如下原则:

1.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安全以及福利需求不受到损害;

2.有教育及意义深远的保护信息;

3.涉及物种个体介绍时,应充分考虑它们的社会结构、身体构造、行为习性和营养需求。

当然,除了最直观的“看”动物介绍,其他情况也可以反映。比如饲养区域的通风和照明情况,区域环境与动物之间的关联以及动物所处的位置,行为是否自然等。如果这些还不够,还有皮肤、毛发也是它们健康状况的晴雨表。

如果“要不要建立开放式动物园”是新旧价值观的体现,那么当下“动物园是展示动物还是展示动物生态”的讨论就是新旧价值观的内战。

优秀的动物展示区域必须重视动物的需求、考虑动物福利,为动物提供具备“领地”功能的次级大自然。

昆明动物园的猴山,自1953年建园以来就是热门“打卡地”。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几代人的记忆中,猴山的设施陈旧,丰容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变化。

在某个时刻,我突然有一种感觉,从传统动物园到现代化动物园,隔着一段“阶梯”。这个阶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自然的美好,更能够审视自己的行为。而每一个“台阶”都是进步:改进笼舍、提高动物福利、禁止动物表演……

糟糕的动物园各有各的问题,但是用心打造次级大自然一定是优秀动物园追求和向往的共同目标。从技术上来说,昆明动物园作出改变并不难。

(猬冑,科普博主,中国鸟类学会会员,野生动物摄影师,动物园爱好者,多次参与野生动物科考。)

校对 | 星歌 视觉 |卫雅琪

本文首发于2024年2月7日南方周末

转载、提供新闻线索请在后台留言